科研工作总结:
一、发挥校本培训,加强特色科研引领工作。
加强“新课标、新高考”培训指导工作,开展新改革、新教材的赛课活动,探索项目式跨学科教学研究。
组织高三教师参加2022届新高考备考“3+3”试卷分析暨一轮复习研讨会、高三“3+3”新高考二三与命题趋势研讨会。把握22年高考备考方向、了解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特点轮复习和方向。开展了三个级部教师组内公开课,共计87位老师参加。为推进“青蓝工程”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举行了青年教师师徒赛课活动,很好地展现了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效果。每级部推选出6位选手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树标课”,授课教师基于大单元、主题教学,选取恰当问题大情景,辅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典范。我校教师继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他们在引领我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走在前列,成为教学创新的领头雁。
多次举行学科沙龙和跨校教研活动,促进我校教研的高效性。上学期我校教研组围绕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试题分析解读;外出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参赛选手分享经验、评委教师评课体会、以及主题备课和学科融合教学等放面展开了15次学科沙龙活动,与大光华学校举行了生物、化学、政治等学科的跨校教研活动。通过教各种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我校教师对新教材实施的把握能力和优质课的设计能力,同时促进了两校教研的融合发展。
二、以优课、优质课为抓手,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
上学期我校有12位教师参加市直优质课比赛活动,其中有6教师获得三等奖,有5位教师获得二等奖,有1位教师获得一等奖。市直赛课活动既是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我校教师锐意进取、蜕变提高的过程。通过市直赛课过程,我校教师在教研能力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
三、邀请专家讲座,提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邀请了教研院教科室陈梅主任,为我校教师做了《课题申报与撰写例谈》的讲座。通过讲座,我校教师对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对进一步理清课题研究方向有了准确的把握。本学年我校有4个“十三五”课题已经顺利结题。我校还申请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劳动课程实践研究》和《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存在问题:
1.校本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和阶段性强化。
2.微课、优课、优质课选手设计的课例质量不高,获奖名次不够理想。
3.学科会商活动次数多,但是质量不过关。
4.部分学科建设存在问题,落实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做得不够,优质学生成绩提升不明显。
5.教师有进行教学创新和课题研究的愿望和需求,但是找不到创新研究点、视野不够开阔。
本学期主要围绕以上问题开展科研工作。
202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科研工作计划
依据《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威海市“十四五”教科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威海三中教学2022工作要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创设浓厚教科研氛围,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与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工作总目标
教科研处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工作上讲创新、求严谨、重务实。注重教师的思想引领和专业发展,以系统的团队建设、教研平台搭建来打造一批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适应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促使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本学期科研工作将围绕学校工作要点, 认真做好“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
二、具体工作计划
(一)加强多元化特色科研培训,凸显实效性、针对性,发挥校本培训的应有功效。
加强新课程、新高考学习培训活动;走出去或请进来
拓宽学习渠道;举行学科会商活动,组建“校际研训协作体”;进行项目式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1. 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帮助教师更深刻理解、落实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及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命题评价研究,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具体安排:
(1)3月中旬组织高三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山东省2020届新高考模式下命题趋势分析暨高效增分策略研讨会》,精准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和特点。
(2)学科带头人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线上、线下学科教研培训,并针对学习情况进行研讨。
(3)通过各种沙龙、学科会商、跨校际教研、订单式教研等活动,引导教师落实新课程、新高考要求,扎实推进有效教学,促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深度融合。
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让校级名师“走出去”提高层次,把校外名师、专家“请进来”交流指导,拓宽教科研联动方式,同时加强校际间协同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跨学校、跨学科的教科研活动,加快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安排:
(1)2月下旬与大光华学校开展基于智慧云平台“空中课堂”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例展示”网络教研活动。
(2)3月份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有关“项目式学习”讲座,4月份邀请专家进行有关“大单元教学设计”讲座,提高教师教育理念、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
3.在原有项目式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培训;在学科带头人中进行基于“大单元教学”培训。使校本研修聚焦课堂、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教研训”一体化工作。
具体安排:
(1)2月下旬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例展示活动。
(2)每月举行一次关于“大单元教学”主题学习培训活动。5月下旬进行“大单元教学”课例展示汇报。
(二)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分层协同发展的优质教师队伍。
教科研处规划教师成长的共同愿景,培好教师成长的“沃土”。对备课组长团队、校级名师团队、信息化团队、青年教师团队进行多方位引领,抓实培养工作,激励团队的特色化发展。
具体措施:
(1)加强对备课组长团队的指导,督促学科带头人抓好备课组建设,持续开展基于学科特色的沙龙、会商、订单式教研、研学活动。做好薄弱学科组的帮扶、跟踪工作;参加薄弱学科的集体备课及学科教研活动,共同研讨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课堂教学策略。
(2)加大名师团队、学科带头人成员外出学习机会,回校后开展学习汇报与展示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
(3)推进学校青蓝工程建设,通过结对帮扶模式,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引导青年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听评课频次,开展青蓝工程师徒同赛课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具体安排:
(1)在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团队中开展《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每月举行一次讲座或者研讨活动。
(2)2月下旬开展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阶段性成果展示。
(3)3月上旬举行码书码课码创建与使用培训;4月上旬举行绿幕抠图软件的使用讲座。
(4)4月上旬举行“校级树标课赛课活动”;5月下旬举行“青蓝工程师徒赛课活动”。
(三)做好课题申报、指导工作,提升课题的研究成效,以研促学。
鼓励教师以教学中的微问题为出发点,聚焦小课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大概念教学、项目式教学、有效阅读等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积淀、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增强。
具体措施:
(1)教科研处将统筹、规划现有课题整体工作(英语周志军“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地理王利燕“普通高中信息化环境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组织、管理、指导工作,为学科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引领与支持。
(2)把课题研究工作与学科教学问题、质优生培养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能培养学生价值观念、思维品质、学习态度的有效策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争取形成教学成果,并进行推广。
(3)带领学科带头人进行《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带领美育课程团队成员进行《威海三中育人模式转型—关于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实效性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督促各课题组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形成成果进行推广。
(4)2月23日上交《威海三中育人模式转型—关于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实效性的研究》、《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申报材料。
(四)加强高效课堂研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质增优。
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理清课堂教学新思路,创新“三环四步四维”教学模式。加大思维课堂、深度课堂、融合课堂研究,打造高效课堂;开展学科沙龙、学科会商、跨校际教研、订单式教研等活动,提升授课能力;通过各种赛课活动,检验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能力。
具体措施:
(1)学科组教师全员进行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进行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的命题评价方式研究,实现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高度统一。
(2)在全面推行“三环四步四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深度学习、情景学习、探究学习的研究,带领学科带头人对跨学科学习、大单元学习和项目化学习进行培训和实践研究,并进行有效辐射。
(3)通过与协同学校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改革,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4)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参加组内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研能力。深入薄弱学科组参与学科沙龙、会商、订单式教研活动,督促学科带头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带领学科组教师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强课提质课堂的教学策略。
(5)通过严格规范微课、优课、优质课例推选过程,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理念,提升新教材驾驭能力和实施水平,深入推进德育一体化有效实施。
具体安排:
(1)3月11-13日对教师提交的优课作品进行评审,15日把优质作品上报到市直。
(2)4月初开展校级树标课赛课活动。(每级部推荐2名教师参赛)
(五)以信息化推广激发教师科研内驱力,使信息技术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增长点。
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推进校本研修。通过校级公开课、微课优课优质课推选,展示信息化应用的成果。通过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具体安排:
(1)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培训,3月上旬举行码书码课码创建与使用培训;4月上旬举行绿幕抠图软件的使用讲座,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遴选和示范交流等活动;做好3月中旬优课的推选工作,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3)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与协同学校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实现教师“智能手拉手”,构建“互联网+”多元学习共同体。
(六)依托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孵化,推进我校美育课程基地建设的进程。
充分学习基础教育成果案例及相关文件精神,借鉴优秀教学成果,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我校美育课程基地建设三年发展方案。
具体安排:
(1)在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优秀教学成果,领会《威海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3 年)》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分析我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改进作用。
(2)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探索、总结和提炼推广应用工作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措施。构建“引领推动-校本实施-师生参与”的优秀成果推广应用整体推进策略,定期开展项目论证、跟进、阶段总结等,加大美育项目建设的过程性管理,按时参加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3)在充分吸收区域育人模式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我校“美育课程基地”建设,进行多样发展研究和实践创新。制定我校三年推广应用实施行动计划,细化年度方案和成果推广应用方案,移植、创生、孵化为我校创新成果,注重成果推广应用的本土化落地,创建“向美而生”的特色学校。
(4) 2月下旬(2月23日)上交我校《威海三中育人模式转型—关于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实效性的研究》“十四五”市级课题申报材料。
上一篇: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埠上桥兴路威海市第三中学 邮编:264200 电话:0631-3808866
版权所有©2024 威海市第三中学
鲁ICP备09086135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402000196号